教育研究院普博、直博研究生培养方案
- 发布日期:2015-12-22
- 浏览次数:5092
040100]教育学
[00]教育学
(2014年5月修订,2014年6月通过)
一、 适用学科、专业
高等教育学(二级学科)
教育技术学(二级学科)
教育学原理(二级学科)
比较教育学(二级学科)
二、 培养目标与定位
本学科培养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学术品质、坚实理论基础、深厚教育学专业知识和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博士生应系统掌握高等教育学或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有独立从事本学科领域重要研究课题的能力,并作出创造性的成果。博士生能胜任高等学校、科研机构、政府或社会组织中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
三、 培养方式
1、博士生培养实行导师制,辅以导师组指导制。跨学科或交叉学科培养博士生时,应从相关学科中聘请副导师或导师组成员联合指导。
2、博士生培养以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工作为主要方式。博士生根据培养要求和学位论文的需要,学习必要的专业课程和相关课程,在拓宽基础、加深专业、探索前沿的基础上自主进行学位论文工作。
3、博士生培养过程中注重维护学术道德,规范学术行为,严明学术纪律,遵循学术规范,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4、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可以担任一年左右工作量的三助工作(在职博士生除外),具体内容以聘任合同方式确定。
四、 学习年限
学习年限:普博生3-4年(在职4-7年),直博生5-6年
五、 培养环节
l. 培养计划与课程学习
博士生入学后三周内,在导师和指导组指导下按本培养方案制定个人培养计划,经导师签字后报学院审批备案。执行计划过程中,如因特殊情况需要变动,须在每学期选课期间进行。修改后的课程学习计划,经导师签字后送学院审批、备案。
博士生按培养方案选修学位课程,获得学分。
2.资格考试
博士生达到本方案和个人培养计划所要求的学分数后,可申请进行资格考试。
资格考试是博士研究生完成课程学习后,正式进入学位论文研究阶段前的一次学科综合考试。资格考试由学院统一组织,考试内容包括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考核小组主要由博士生导师组成。
资格考试包括笔试和口试两部分。笔试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三篇论文的写作,一篇侧重教育理论、一篇反映教育和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一篇体现文献搜集和分析能力。三篇文章提交考核小组审阅后,由院里组织考核,由考核小组进行口试并集体打分。
普博生入学后第二年进行资格考试。直博生在第三年进行资格考试。
每位博士生最多有两次参加资格考试的机会,两次仍未通过者,按研究生院相关规定处理。
3.开题报告
博士生通过资格考试之后,在导师和指导小组指导下确定具体研究课题,写出开题报告,就选题的科学依据、文献基础、理论意义与实际价值、研究的思路与方法、重点与难点、研究特色、课题条件、预期目标等做出论证。
开题报告在本学科范围内公开进行,由以导师为主组成的考核小组评审。考核小组至少由3名博士生导师组成。跨学科的论文开题报告应聘请相关学科的专家参加
拟开题的博士生要在开题前一周将书面的开题报告提交考核小组成员和学院教学办公室,并领取研究生开题报告及论文工作计划表。评审通过后一周内,将填写好的开题报告及论文工作计划表提交学院教学办公室备案。
博士学位论文开题确定后如有重大变动,必须经导师和指导小组同意,并重新作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通过日期距离申请答辩的日期不少于一年。开题报告不通过者可在6个月内重做一次。两次仍未通过者,按研究生院相关规定处理。
4.社会实践
博士生应在第一学年结束后、第二学年开始前的夏季学期参加由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具体要求参见《清华大学博士生必修环节社会实践管理办法》。
5.学术活动与学术报告
实行博士生学术报告制度。博士生在论文工作期间每学期至少在本二级学科范围内做一次学术报告(包括在全国性或国际性学术会议上宣读自己撰写的学术论文)。博士生在学期间应听取30次以上学术报告。学术报告记载表经导师签字后自己留存,申请答辩前交教学办记载成绩。
6.学位论文研究与写作
学位论文是博士生培养的核心环节。博士生在导师和指导小组辅导下独立进行学位论文的研究和写作。
论文工作包括三个环节:
(1)论文中期检查
学位论文实行中期检查制度。在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的中期,对研究生的综合能力、论文工作进展以及工作态度、精力投入等进行考查。中期检查不通过者,一年内不能申请答辩。
(2)预答辩
在博士学位论文工作基本完成以后,必须于正式申请前三个月做一次论文工作总结报告,邀请至少5名在本研究领域中的高水平专家参加,对论文工作的主要成果和创造性等进行评议,广泛听取意见。
(3)答辩
预答辩和论文最终完成后,要向学院提出博士学位答辩申请。博士学位论文要提请至少3名专家评审。专家评审通过后,学院组织安排正式的学位论文答辩。答辩委员会至少由5名在本研究领域中的高水平专家参加。
六、 课程与学分要求
普博生在读期间,最低限度学分为:公共必修课程4学分,学科专业课程17学分,学术与职业素养课程1学分,必修环节5学分,总学分不得少于27学分。
直博生需获得学位要求学分不少于35学分。
博士生需掌握定性定量研究方法;具有教育教学实践的经验;具有海外交流或国际学术会议的经验。
博士生专业课突出理论性和前沿性,以研讨为主。
普博生学位课程与环节( 不少于27学分 )
(1)公共必修课( 不少于 4 学分 )
博士生英语 |
90640012 |
2学分 |
考试 |
春秋 |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
90680032 |
2学分 |
考试 |
春秋 |
第一外语类 |
||||
留学生中国文化课 |
(2)学科专业课程( 不少于17学分 )
(选课说明:专业基础课程及研究方法课程在第一学年开设,专业选修课程在第二学年选修。每学期选课总学分不得超过10学分。)
A、研究方法课程( 不少于 6 学分 )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II |
90590043 |
3学分 |
考试 |
秋 |
高等教育学专题研究 |
91030052 |
2学分 |
考试 |
秋 |
高等教育管理专题研究 |
91030032 |
2学分 |
考试 |
秋 |
博士生综合研讨课 |
91030062 |
2学分 |
考试 |
秋 |
定量教育研究方法(高级) |
91030083 |
3学分 |
考试 |
春 |
质性研究:理解与运用 |
91030092 |
2学分 |
考试 |
春 |
导师指定的课程 |
B、专业课程( 不少于6 学分 )
教育统计与测量 |
71030022 |
2学分 |
考试 |
秋 |
教育政策分析专题研究 |
91030012 |
2学分 |
考试 |
春 |
国际与比较高等教育专题研究 |
91030022 |
2学分 |
考试 |
春 |
导师指定的课程 |
C、专业选修课程( 不少于 5 学分 )
大学文化研究 |
81030012 |
2学分 |
考试 |
秋 |
院校研究专题 |
81030022 |
2学分 |
考试 |
秋 |
领导科学与艺术 |
81030072 |
2学分 |
考试 |
秋 |
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与评估专题 |
91030072 |
2学分 |
考试 |
春 |
教育社会学 |
81030042 |
2学分 |
考试 |
春 |
媒体学习与人机交互 |
81030093 |
3学分 |
考试 |
春 |
网络教育原理与技术 |
新开课8 |
2学分 |
考试 |
秋 |
博士论文写作 |
新开课9 |
2学分 |
考试 |
秋 |
高等教育哲学 |
新开课8 |
2学分 |
考试 |
春 |
全球化与中国教育治理 |
新开课8 |
2学分 |
考试 |
春 |
(3)学术与职业素养课程( 不少于1学分 )
研究生学术与职业素养 |
62550031 |
1学分 |
考查 |
春秋 |
(4)必修环节( 不少于 5 学分 )
社会实践 |
69990041 |
1学分 |
考查 |
|
学术活动与学术报告 |
99990032 |
2学分 |
考查 |
|
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 |
99990041 |
1学分 |
考查 |
春秋 |
资格考试 |
99990061 |
1学分 |
考试 |